English

邓小平的人学理念

1999-02-05 来源:光明日报 杨彬 焦坤 我有话说

所谓理念并不是理论、思想以及实践活动本身,而是蕴藏在这些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背后的、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某种动机和信念。理念不仅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更是实践活动所追寻的终极目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他领导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实践都是建立在他对人的问题的理性思考和不懈探索,即他的人学理念基础之上的。邓小平的人学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现实命运的深切关注是邓小平人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邓小平以极大的热忱深切关注20世纪最后几十年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现实命运。70年代中期,他再一次与“左”的东西抗争,试图力挽“十年动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他始终坚信:贫穷决不是社会主义。他痛心地讲: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他大声疾呼:社会主义一定要消灭贫穷,一定要使人民富裕起来。邓小平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这是邓小平人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二,对人的主体意识和现代观念的呼唤构成了邓小平人学理念的时代特色。这里涉及对人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在邓小平看来,现代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主体人的基本特征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主体人对立的“机械人”、“教条人”的特征是迷信、盲从,思想僵化。对此,邓小平指出: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搬照转。邓小平在70年代末断然否定“两个凡是”,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与他深刻而富有时代特色的人学理念有内在的联系。

第三,对人民本位论的确认和坚持是邓小平人学理念的重要基石。邓小平主张,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权利、人民的价值肯定为最高标准。邓小平没有抽象地谈论过人和人性的问题。在他的人学理念中,人是人民、是民族、是劳动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他一贯主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人民本位论思想有过集中的概括: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和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之,人民本位论思想是邓小平人学理念的重要基石。

第四,对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是邓小平人学理念的终极目标。在邓小平看来,人在政治上的解放还仅仅是外在的解放,而思想解放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解放的重要和深层次的课题。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他就曾经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反复强调:不打破思想僵化,不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他还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他的生机就停止了。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一次次的思想解放,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可能迈出大的步伐,至今仍有可能在“左”的思想框子里徘徊不前。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是以关于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民的权利地位、人的自由解放等一系列思想为基础的人学理念。从这个视角去思考和阐释,有助于我们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